2025年7月19日星期六

2025.08.19 當屋頂塌陷時 (詩74)

經文︰
👉詩74篇(聖經閱讀_信望愛rwd)


👉詩74篇(聖經閱讀_信望愛)



釋經:
  周遊列國、遊覽各地名勝古蹟已成了現代人生活的一部份。試想到別國參觀其國家博物館,發現該國的博物館竟有一個特設展覽廳是擺滿了遊客所屬國的文物古蹟時,參觀者會有甚麽感想呢?見到這些文物古蹟時自然會想到這位參觀者的國家曾受到別國的軍事侵略,國寶是被強奪了。一個國家若受到侵略、名勝古蹟被破壞、人民財產被搶掠、文物被掠奪,這確實是國之傷痛。然而,更慘絕人寰、痛心疾首的是國破家亡、人民再沒有立足之地。詩篇七十四、七十九篇(明天的靈修經文)都是在國破家亡的背景下撰寫的,這兩首詩被歸類為群體哀歌或民族哀歌(Communal Lament)。聖經學者都認為詩人描述的情景正是主前 587 年巴比倫攻陷耶路撒冷、聖殿被毀、子民被擄的國家災難事件。

  神的子民有三個象徵性的記號:土地、大衛王國及聖殿。詩人在國破家亡的背景下向神哀求,因為他清楚知道猶大國淪落到如斯地步並非單是政治、軍事上的失敗,更是他們背約的後果。詩人深知國家落得如此地步是神怒氣的結果,於是詩人直接向神呼求,求神記念祂草場上的羊(1節)、祂的會眾及屬於祂的產業(2 節)。「記念」不單指回憶往事,而是有採取行動的意思。他求神稍移玉步,前往觀看那荒涼之地及看敵人所做一切的惡事(3 節)。

  詩人在第四至九節繪影繪聲地描述敵人對聖殿造成的破壞;他們在聖殿內豎起自己的標幟(4 節),來取代子民自己的標幟(9 節)。「標幟」可以是代表軍事上的標記、表示擁有了落敗國的土地,像將旗子插在佔領的土地上。但這裏更有深層的意思是信仰上的,因為詩人更說沒有了先知的言語(9 節)。簡言之,敵人是要改變神子民的命運,要將他們一切與神有關的事物都除掉,使他們不再可以具體地親近敬拜神。此情此景,詩人痛心欲絕,感到敵人的辱罵和羞辱似無止境。他質問神為何縮回祂的右手(11 節);詩人認為神不單對子民的災難沉默不語,更是袖手旁觀,因此,他呼求神介入,求神「從懷中伸出手來,毀滅他們」(11 節)。

  詩人忽然將他的眼目從目前的光景轉移到神過往的作為,當他將眼目注視到神身上時,心境就油然改變過來,他認定神才是那位控制海洋陸地的主宰。迦南宗教的神話中傳說,大海和其中的怪獸聯合與巴力作戰,最終敗給了巴力。巴力的敵人之一就是力威亞探(Leviathan),這字是希伯來文的音譯詞,其意思是海怪或鱷魚《呂振中譯本》。「大魚」(13 節)和力威亞探(14 節)成了邪惡力量的代表。以賽亞將它作為撒但的象徵(賽二十七 1),即是約翰描述的那龍、那古蛇,就是魔鬼(啟二十 2)。

  詩人借用了這些神話,指出耶和華神才是那位最終會控制和戰勝各種邪惡力量的神。詩人一方面指出做事的是神(16-17 節),另一方面則鼓勵自己增添信心,相信神具有使自己的國家回復原狀的力量。最後,詩人將子民的命運與神的聲譽扯上密不可分的關係,這全基於神與子民立的約。仇敵藐視祂(18 節)、辱罵祂(22 節)及對抗祂(23 節),就等同如此對待祂的子民。因此,詩人呼籲神,為了顧念所立的約(20 節),要起來記念祂的百姓。


思想:
  沒有任何一國的子民不希望自己的國家富強的,若國破家亡、流散異邦,受別國奚落欺淩,確實是慘無人道,痛不欲生。詩人說:「以耶和華為神的,那國有福了」(詩三十三 12a)。讓我們現在就為自己的國家禱告,求神施恩憐憫國家的領導人。


👆回頂
👉華基「靈修習慣運動」202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