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
👉詩110篇(聖經閱讀_信望愛rwd) 👉詩110篇(聖經閱讀_信望愛) |
釋經: 這是一首頗特別的君王詩,其獨特之處有下列幾方面: 第一,這首詩是新約聖經引用最多的詩篇,其中間接提到它的最少有十二處,而直接引用它的也有七次,並指明這詩是由大衛作的(參徒二34~35)。 第二,它是一首預言彌賽亞君王的詩篇,耶穌回答法利賽人的質疑時,直接引用此詩應驗在祂身上(參太二十二 41~46)。 第三,這首詩處於卷五(一零七至一五零篇)七首詩的中間,成了這七首詩篇的關鍵詩篇。詩篇一零七至一零九篇是子民痛苦的求救,而一一一至一一三篇卻洋溢滿心讚美耶和華的呼聲。本篇詩剛好連接兩者,顯示出這位君王領導祂的子民得勝仇敵,祂不單滿足子民悲痛的呼求,更是配得讚美的。 第四,這首詩的結構非常清晰,第 1 及第 4 節從神而來的神諭(oracle)剛好將它劃分為兩部份。學者指出在希伯來文中,這兩部分正好各有七十四個音節,表現出精準的平衡。第一部份(1-3 節)描述君王的身份,第二部分(4~6 節)則提到祭司的位份。簡言之,這位預言中的彌賽亞,是君王也是祭司。 在以色列的歷史中,君王、祭司的角色集於一身是少有的。以色列神權體制下的三重職份:君王、先知和祭司之間是界線分明的,但是大衛也被稱為祭司,負責獻祭,更照著祭司的職責來為百姓祝福(撒下六 14~18)。他的兒子所羅門也是如此,他的王權也涵蓋了大祭司的職能(王上二 27、35)。君王使人聯想到他身處皇宮之中,代表著神的統治,並舉行政治上的活動及領導百姓;祭司則在聖殿內處理一切祭祀事宜,建立子民與神的關係。希伯來書的作者引用這詩篇時,凸顯了基督除了坐在天上至大者寶座的右邊(來一13),也同時提到基督的身份是王、也是祭司(來八 1)。 這位君王坐在父神的右邊;右邊正是執政掌權的位置。「耶和華對我主說」(1a 節),祂要將他的仇敵「變成他腳的踏板」(1b 節)《思高譯本》。古代得勝的君王將他的腳踏在被擊敗的敵人頸項上,表示絕對的掌權。這句話似乎反映出大衛在希伯崙作王七年後,他和他的跟隨者到了耶路撒冷,攻打那地方的耶布斯人,攻取了錫安的保障,統治了整個以色列國。第 3 節的「你在聖山上掌權的日子,你的子民必甘心跟隨;從晨曦初現,你就有清晨的甘露。」因用詞簡練,產生了不同的解釋和文本傳統,是一節較困難的經節。大致上可理解為王的軍兵眾多,都是自動請纓的年輕人,既強壯又勇猛,他們多如清晨甘露聚集在他們的領袖面前。因此,君王必帶領子民勇往直前,戰無不勝。 此外,這位君王也是祭司。然而他非照人間的體系擔任祭司的職份,而是「照著麥基洗德的體系永遠為祭司。」(4b 節)麥基洗德是誰?他是亞伯拉罕戰勝五王回來後遇到的那位王;他是撒冷王(Salem),撒冷是耶路撒冷的舊名,其意思是平安,故他是平安的王。「麥基洗德」字面的意思是公義的王,這位公義平安的王地位超然,連亞伯拉罕都要向他獻上禮物及接受他的祝福(創十四17~20)。他是至高神的祭司(來七 1),因此,他是君王,也是祭司。這位君王祭司「喝路旁的河水,因此必抬起頭來。」(7 節)這句話似乎是借用了基甸帶領軍隊時,喝溪水而得力,戰勝仇敵非靠那三百勇士,而是靠耶和華所賜的力量。 思想: 這幅君王祭司戰勝敵人的畫像,讓我們想起美國南北內戰時(1861-1865),北軍認為神是站在他們的那一邊,然而,擺平內戰的林肯總統卻說:「我們要站在神的那一邊」。求主幫助我們都跟隨這位祭司君王的腳蹤,站在祂的那一邊。讓我們一起以《君尊僕人》(The Servant King)作為我們追隨的榜樣。 (詩歌可於 Youtube 搜尋「君尊僕人」) |
👉《君尊僕人》2020全新概念專輯〜《Music Diary冬。日記》(復活節詩歌、基督教詩歌、官方授權中文翻譯)譯詞: 甄燕鳴 👉The Servant King 君尊僕人 (粵語詩歌) Cantonese worship song/Live 👉恩頌聖歌 183 君尊義僕 The Servant King 鋼琴伴奏 piano part |
👆回頂
👉華基「靈修習慣運動」202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