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0日星期三

2025.08.30 神選定的時間 (詩75)

經文︰
👉詩75篇(聖經閱讀_信望愛rwd)


👉詩75篇(聖經閱讀_信望愛)



釋經:
  詩篇七十五篇是一首團體感恩詩;詩人從集體形式的感恩(1 節)、頌揚神對世界的統治和在所定的時間內施行審判(2-8 節),導致個人表達對神的歌頌(9-10 節)。詩歌的首和尾(1、9)提供了一個框架,開始時是集體的感恩,結束時是個人的讚美,而其中的內容是述說神的作為和祂在所定的時間必施行審判。

  這首團體感恩詩與舊約哈拿之歌(撒上二 1-10)和新約馬利亞的〈尊主頌〉(路一 46-53)有類似之處。第七節的「惟有神斷定,他使這人降卑,使那人升高」這句話與哈拿之歌的「耶和華……使人降卑,也使人升高。他從灰塵裏抬舉貧寒人……」(撒上二 7-8)和馬利亞〈尊主頌〉的「他叫有權柄的失位,叫卑賤的升高」(路二 52)十分相近。此外,編輯將這首詩置放於第七十四篇之後,或許是要回應詩人向神說:「神啊,求你起來為自己辯護!求你記念愚頑人怎樣終日辱罵你。不要忘記你敵人的喧鬧,就是那時常上升、起來對抗你之人的喧嘩。」(七十四 22-23)詩人鼓勵那些被敵人征服和欺壓的子民,要認識到敵人只是暫時得勝,神最終的審判將必按祂所定的日子來到(2 節)。

  這首詩的歷史背景可能是在希西家作王,被亞述王西拿基立侵略的時期(賽 36-37 章)。西拿基立囂張跋扈、恃勢凌人,更以使者來嘲諷以色列信奉的耶和華。希西家處於劣勢,不得不俯首稱臣,掏空國庫,屈辱賠款。可是,西拿基立的勝利只是暫時的。神在所定的時候,使亞述十八萬五千軍隊一夜消失,西拿基立隨後也被兒子所弒,撒手塵寰(王下十九 35-37)。然而,耶城仍有另一次被侵略攻陷,那就是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王,將猶大國的子民擄走。但尼布甲尼撒王狂妄自大時,卻學到了他的教訓,厄運忽然臨到,神使他「與野地的走獸同住,吃草如牛」(但四 25、32-33)。這些事件為了叫神的子民和世人知道「至高者在人的國中掌權,要將國賜給誰就賜給誰,並且立極卑微的人執掌國權。」 (但四 17a、25、32)

  簡言之,神仍然掌權,祂向詩人宣告說:「我選定了日期,必按正直施行審判。」(2 節)正因如此,詩人因著神行了奇妙的事來稱謝祂。詩人的感恩是由回憶神的作為開始,而回憶是從複述、不斷重新講述神曾行的大事而來;英文譯本譯作「我們重述你的奇妙作為」(We “recount“ your wondrous deeds)(ESV)(RSV)。神曾行大事,顯出祂仍然是與子民同在。故《新譯本》將「你的名臨近」譯作「因為你接近人。」

  神先肯定最終必有審判(2、3 節),隨後便提出警告(4、5節)。祂警告那些狂傲及兇惡的「不要舉角」(4b 節),也不要「挺著頸項說話」(5 節)。「角」是能力的比喻;「不要舉角」有警告狂傲人不要橫行霸道、唯我獨尊、恃勢淩人。「挺著頸項說話」就像一頭頑梗悖逆的動物,不受控制、不被馴服,以大言不慚的姿態無視神和祂的誡命。《現代譯本》簡譯作「我叫驕傲的人不要狂妄;我叫邪惡的人不要傲慢;我叫他們不要誇張,不要再狂妄自大。」(4-5 節)。

  隨後,詩人指出神的警告基於幾個原因。第六、七及八節的希伯來原文均以「因為」(ki) (英文:“For”)這個詞作開始,但不是所有中文及英文譯本將它譯出來。第六節有譯作「因為」(《和合本》《呂振中譯本》)或「的確」《思高譯本》;第七節譯作「惟有」(《和合本》《和修本》)或「因為惟獨」《思高譯本》;第八節則只有《新譯本》譯作「原來耶和華手裏的杯」。簡言之,神的審判是普世性的,不受地區限制的,因為祂的統治「非從東,非從西,也非從南而來」(6 節);人的升高與降卑全掌控於神手中,一切均由神斷定(7 節)。「杯」可以是好的,如福杯滿溢(詩二十三 5)、救恩的杯(詩一一六 1),或不好的,如憤怒的杯(啟十四 10)及苦杯(俄一 6)等。狂傲的人貪婪地喝,「直到喝盡它的渣滓」(8b 節),因此,喝到酩酊大醉,最終是自食其果。


思想:
  詩人從神曾行過的奇妙作為產生信心,深信審判最終臨到。這不是按詩人的時間,而是按神的時間,故詩人只有憑信心遙望將來最終的結局。
讓我們用〈In His Time〉這首歌回憶及複述今天的信息,也用此歌作為這個月靈修的總結。無論你我的生命是在哪一個季節,神所定的時間是最美好的。
(詩歌可於 Youtube 搜尋「In His Time/按祂時候」或「在主裏的時刻」)


👉按祂時候 In His Time


👉In His Time/ 按祂時候 [英文/中文 歌詞]


👉按祂時候 In His Time


👆回頂
👉華基「靈修習慣運動」2025.08

2025年7月29日星期二

2025.08.29 口傳身傳見證主 (詩92)

經文︰
👉詩92篇(聖經閱讀_信望愛rwd)


👉詩92篇(聖經閱讀_信望愛)



釋經:
  過去二十八天的靈修細味了從「方位確定」轉入「方位迷失」季節的詩篇,現在踏入「方位重整」的季節,研讀個人及團體感恩之歌。當人生的風暴過後,生活回復平靜,自然就歡悅地向神獻上感恩和讚美。詩篇九十二篇是敘述式(descriptive)的感恩讚美詩,詩人回應神的作為而獻上感恩,讚美神的良善和公義的屬性。

  這篇詩屬於卷四詩集(九十至一零六)的詩歌。學者范甘麥倫(Willem A. VanGemeren)指出,九十至九十二篇這三篇詩篇透過概念的發展及重複的字詞連結成一體。這三篇詩帶領敬拜者從默想生命的無常(九十篇)及智慧的呼召(九十一篇),到歡慶神的拯救和庇護而達到高峰(九十二篇)。詩篇九十二篇的結構包括讚美(1-3 節)及個人感謝(4~15)。我們注意到,這篇詩以神來開始(1 節),它也是以神來結束(15 節)。再且,傳揚(nagad')耶和華的慈愛和信實(2 節),與顯明(nagad')耶和華是正直的(15 節),形成首尾呼應的果效;感恩的人開始時用口來傳揚,到最後則用生命顯明神的作為。

  詩人像祭司和利未人,準備好在早晨和黃昏獻祭時,用各式各樣的樂器帶領神的百姓敬拜,用詩歌稱謝…歌頌…傳揚耶和華的慈愛和信實(1-3 節)。詩人指出他歡呼歌唱是因為耶和華的作為,因祂手的工作是那麼偉大、難以測透(4-5節)。當詩人說:我要因你手的工作歡呼時,他心裏所想的是甚麼呢?既然九十至九十二這三篇詩是連貫的,那麼,九十篇是摩西的禱告,其背景應是出埃及記一至二章;九十一篇反映的應是以色列在埃及十災時的經歷,即是出埃及記三至十二章,那麼,九十二篇 4 節中的『那工作』極有可能是神將以色列從為奴的光景拯救出來的那工作。簡言之,詩人要稱謝…歌頌…傳揚神救贖的大恩。

  然而,神的作為並非所有人都同意及欣賞,「無理性的人,不會明白這事,愚昧的人,也不會領略這事」(6 節)(《思高譯本》《新譯本》)。《和修本》譯作「畜牲一般的人」或會有冒犯之嫌,故英文譯本多譯作「沒有腦子的人」(Senseless man)(NKJ)(NIV)(NAS)(NAB),意思並非指這些人沒有頭腦,而是指他們是狂妄、不理會神的人。惡人和愚昧人自以為是、大言不慚、洋洋得意,像野草迅速滋長 (sprout up)(NAS)(ESV)(NRS),但只是「一時茂盛…一時顯耀」而已(7 節《思高譯本》)。一九六一年八月蘇聯第一位太空人升空,環繞地球十七圈之後返回地球,就大言不慚說沒有見到神,可見宇宙根本沒有神存在。翌日葛培理博士回應記者訪問回答說:「在紐約有一條蚯蚓經過冬眠之後,從泥土裏鑽出頭來,四處張望,然後牠說:『我已經來到地面,卻沒有見到赫魯曉夫(當時的俄國總理),可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赫魯曉夫的存在。』」惡人和愚昧人最終的結局是將要從人生舞台上消失。

  但那些敬畏神的人就截然不同,「角」與「油」(10a 節)象徵力量和祝福,他們被新油膏抹,生命滿有活力。不但如此,「義人興旺如棕樹,生長如黎巴嫩的香柏樹。」(12 節)棕樹根扎得很深,經得起狂風暴雨,它卓然挺立、散發活力、結實纍纍;它更能供應人所需用的材料,可製造成繩索、草蓆和屋頂等。香柏樹不易腐爛,壽命很長,是近東一帶眾多樹木中最壯麗的,它更成了建造所羅門聖殿的內牆和裝飾的材料。詩人將敬虔人比喻為種植在聖殿周圍的樹木;他們代表樂於親近神、讚美神的人,「他們髮白的時候仍結果子,而且鮮美多汁。」(14 節)「鮮美多汁」是「青翠」《新譯本》《呂振中譯本》「綠茂」《思高譯本》的意思,意即義人的生命滿有活力、歷久常新、結果纍纍。他們認識神的作為,知恩感恩,成了藉著口和生命傳揚神的信實恩慈的一群信眾。


思想:
  有云:「一生之計在於勤、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我們早晨如何開始,以及晚上如何結束,決定了兩者之間所發生的事。讓我們立志早上記得神的慈愛,晚上回想神的信實。讓我們一起欣賞詩歌來默上今天的靈修。
(詩歌可於Youtube 搜尋「讓我感恩」或「JGospel Hymns - 詩篇 92 篇」)


👉詩篇之歌~92篇1~3節 ,Song of Psalms ~92 :1~3


👉JGospel Hymns - 詩篇92篇


👉讓我感恩


👉讓我感恩 [Harp Cover 豎琴改編] by 'Harp of Worship'


👆回頂
👉華基「靈修習慣運動」2025.08

2025年7月28日星期一

2025.08.28 神的名存到萬代 (詩102)

經文︰詩102:12-28
👉詩102篇(聖經閱讀_信望愛rwd)


👉詩102篇(聖經閱讀_信望愛)



釋經:
  詩篇一零二篇的一個特徵是由個人困苦向神呼喊,延伸到對錫安的關注(12-22),最後認定神是永不改變的,祂的年數沒有窮盡(23-28)。詩人從個人的困境及安危,轉移他的視線到國家民族的興衰;他從個人的憂傷痛苦,昇華到關切錫安之艱難安危。詩人認為個人的困境與民族的復興及國家的安危是息息相關,一體兩面,有國才有家,而家又是國家穩定興盛的基礎。司布真牧師認為詩人是一位愛國者,對袓國的危難發出哀嘆。

  然而,詩人清楚明白:以色列民族的困境跟他們與神的關係緊密扣連。於是,他先轉向神。第十二節可說是這首哀歌的轉捩點,人的困境要得到解決,就必須轉向那位掌管宇宙萬物及人類歷史的主宰。因此,詩人直接向神說:「惟你-耶和華必永遠坐在寶座上,你的名存到萬代。」(12 節,27節)。詩人確信神會憐憫祂的百姓;他期望那日期快到,而且相信神必成就這事。詩人提及錫安的「石頭」和「塵土」(14 節)比較像是在被擄的時代,因「塵土」(`aphar')這字與和尼希米記重建城的灰土(四 2、10)是同一個字。

  詩人期待錫安重建的日子快要來到,那時耶和華的名在列邦列國中得著當得的榮耀。然而,詩人忽然從期望錫安得以重建再轉到現實的處境,他似乎未必有機會能看到這一切事的實現。他說:「他使我的力量半途衰弱,使我的年日短少。」(23 節)詩人祈求神現在就應允他的禱告,而神的應允卻未必是詩人有生之年可以見到的。這個殘酷的事實比他個人的痛苦更令他難過,於是他祈求神不要使他中年去世(24a節)。隨後,詩人又好像轉換了話題,從第二身轉到第一身,直接向神說:「你的年數……你起初……你手所造……你要將天地……惟有你永不改變,你的年數沒有窮盡」等(24b-27節)。詩人肯定神的永恆性和永不改變的屬性,這與世人及天地的多變和短暫比較,確實使人在主面前只有謙卑屈身跪下。


思想:
  讀者留意:希伯來書的作者將 25-27 節應用到耶穌基督身上(來一 10-12;十三 8);學者稱這首詩為彌賽亞的詩。無論是舊約或新約讀者都可從這首詩認識到:神是那永恆不變的主,祂的名存到萬代。讓我們聆聽《萬代君主》來頌讚這位沒有轉動影兒的主。
(詩歌可於 Youtube 搜尋「萬代君主」)


👉萬代君主


👉《萬代君主》#崇拜版#純音樂#鋼琴版#讚美系列#角聲使團#靈修純音樂#詩歌敬拜#專輯:生命陶匠


👆回頂
👉華基「靈修習慣運動」2025.08

2025年7月27日星期日

2025.08.27 困苦者的呼喊 (詩102)

經文︰詩 102:1-11
👉詩102篇(聖經閱讀_信望愛rwd)


👉詩102篇(聖經閱讀_信望愛)



釋經:
  學者將詩篇一零二篇列為另一首悔罪詩,其文體類型具有哀歌的元素。整篇詩反映出被擄的背景,詩人在極度痛苦的情況下向神呼喊。詩人的禱文並沒有明顯的懺悔成分,只提他的困苦快到了極點,差點兒就再也撐不住了。因此,這首詩或許被視為個人哀歌較為恰當。這篇詩的分段非常清晰,首先是詩人在痛苦中的呼喊(1-11 節),然後是滿懷信心期望錫安的重建(12-22 節),最後視野擴展到神的永恆屬性(23-28 節)。簡言之,這首詩開始是向神呼喊,然後延伸到對神的讚美。我們會用兩天的時間默想這首哀歌。今天的經文主題是困苦者的呼喊;詩人沒有具體說明陷在甚麽困境之中,他只用不少的隱喻道出他的苦況。哀歌的小標題指出這是一個困苦發昏的人,傾吐苦情的禱告。詩人呼求神顧念他的苦況,聆聽他的呼求(1-2 節)。詩人深知作為神的子民,他不會有苦無處訴,因為神是他最好的傾訴對象。他深信神會明白他的苦況、聆聽他的哀求,並且會有行動解決他的問題。因此,他像舊約求子的哈拿,在神面前傾心吐意,一五一十將他的苦況向神陳明。

  詩人用了極多的隱喻描述他的困境,「如」這個字在這段落頻繁出現。詩人似乎是有性命危險、危在旦夕,究竟是患上絕症抑或是敵人傷害就不可而知。總言之,詩人自覺他「的年日在煙中消失」(3a 節),他「的年日如夕陽」(11a節)。他全身發燒、周身疼痛,「骨頭如火把燒著」(3b)。他的身體衰弱無力,可能是因他廢寢忘餐,「難以入眠」(7a節),又「忘記吃飯」(4b 節)。若說有胃口吃喝,那只是吃「灰燼」和喝「眼淚」(9 節)。「灰燼」代表悲傷和失落,詩人悲傷到終日以眼淚洗面、泣不成聲。如此光景,精力自然消耗殆盡,故此他的心「如草被踩碎而枯乾」(4a 節,11b 節)。

  詩人的痛苦不只於他自己身體衰弱和情緒極度低落,他更感到孤單和被拒絕。詩人用「曠野的鵜鶘、荒地的貓頭鷹」和「房頂上孤單的麻雀」(6-7 節)形容自身被拒絕、被排斥的境況。鵜鶘是沿海鳥類,它若身處曠野就像離開了水的魚;貓頭鷹(owl)或鴟鴞《呂振中譯本》被視為是不潔的動物(利十一 17),這些鳥類可在廢墟和荒涼之地見到。詩人用這兩種鳥代表他的孤獨和被拒絕。麻雀本是群居動物,它們成群結隊,不會單獨行事,但這位可憐的詩人在夜裏醒著,感覺自己不可思議地孤獨,像一隻被遺棄在屋頂上的麻雀一樣。

  詩人更難抵受的是敵人的譏笑辱罵(8 節);他們的冷嘲熱諷像在詩人的傷口上撒鹽。敵人或許譏笑詩人的困境是罪有應得、自討苦吃,甚或是挑戰詩人所信奉依靠的神,為何不介入解除他的苦困。然而,詩人的禱文並沒有說及身陷囹圄是因罪的原故,他只道出身處絕境是因神的管教。他坦誠地向神說:「這都因你的惱恨和憤怒,你把我舉起,又把我摔下。」(10 節)簡言之,詩人落在苦境中是他與神之間的糾纏、是他與神之間的轇轕,唯獨神更清楚問題所在,亦只有詩人個別面對神,他的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思想:
  我們如何處理痛苦呢?逃避它?合理化它?否認它?抑或到神面前傾心吐意,向祂訴求?讓我們安靜聆聽或頌唱我心旋律的《阿爸父》作為今天的禱告。
(詩歌可於 Youtube 搜尋「阿爸父」)


👉16阿爸父-我心旋律


👉阿爸父


👆回頂
👉華基「靈修習慣運動」2025.08

2025年7月26日星期六

2025.08.26 認罪禱告 (詩38)

經文︰
👉詩38篇(聖經閱讀_信望愛rwd)


👉詩38篇(聖經閱讀_信望愛)



釋經:
  詩篇三十八篇屬於個人哀歌類別,但更準確的說是一首懺悔或悔罪詩。它是教會傳統中七首懺悔詩之一(六,三十二,五十一,一零二,一三零,一四三)。這首詩共有二十二節,數目與希伯來字母相同,但每一節的首字母並沒有跟隨希伯來的字母排列,故只可算為一首「類字母詩」。此詩編排與其後幾首詩(三十九至四十一)均有密切的關係;其主題緊扣連接在一起,內容關乎罪、過犯、罪疚以及它們的後果。

  詩人全方位及深入地描述身體各方面受到的痛苦,他說:「我的肉無一完全」(3a、7b 節);「我的骨頭也不安寧」(3b 節);「我的罪孽高過我的頭」(4a 節);「因心裏痛苦,就呻吟」(8b 節)、「我心顫慄」(10a 節);「眼中無光」(10b節);「像啞巴不能開口」(13b 節);「無法用口答辯」(14b節)及「我失腳的時候……我就要跌倒」(16b、17a 節)等。簡言之,詩人的肉身、骨頭、頭顱、心、眼晴、嘴巴及腳都受到所犯的罪影響。這林林總總與病理有關的詞彙都集中在詩人的身上,讀者無法斷定詩人患的是甚麽疾病。或許可以說詩人患的是奇難雜症,對身患不同疾病的人都能引起共鳴。

  詩人經歷身體及心靈的痛苦,他不諱言一切的痛苦均源於他的罪惡和罪孽(3b、18a 節),他犯罪唯獨得罪了神。故此,他受到神的懲罰與管教。神的懲罰好像箭射入他的身,神的手重壓著他(2 節)。罪如重擔壓在他身上,像洪水沒頂,使他喘不過氣來。「我彎腰屈身,俯首俯到極低,終日走來走去地悲哀」(6 節《呂振中》);漫無目的地走來走去乃表達哀思的一種方法。詩人雖然痛苦萬分,他深知是罪有應得,故此,他並沒有因著神加諸在他身上的痛苦而求醫治,也沒有求神免去懲罰。他沒有祈求神停止管教,他只想藉著認罪悔改,平息神的怒氣,能重建與耶和華的關係。

  詩人在受神的責備和紀律而患病的期間,感到被離棄,連身體的正常狀況都好像遠離了他:他的心顫慄跳動、他的力氣離開了他,連支撐生命的元素──眼中的光──都消失(10 節)。不但如此,他感受到密友、親友及左鄰右里也遠離他(11 節)。敵人更對他「直講毀滅的事」(12b 節《呂振中譯本》)。詩人感到敵眾我寡,仇敵又強壯又增多,可說是強弱懸殊,難以招架(19 節)。然而,詩人應對敵人攻擊的招式是掩耳不聽,沉默不語(13-14 節)。因他深知拆解仇敵的攻訐只能治標,卻不能癒其本,治本的唯一方法是認罪得到神的赦免。

  因此,詩人直接向神呼喊,他雖然被親友離棄,但他深知耶和華不會離棄他;他雖然受到敵人的攻擊,但他深信神必會按公義辨明凌辱者的惡行。他將自己完全押注在那位公義、公平及慈愛信實的神。「耶和華啊,求你不要撇棄我!我的神啊,求你不要遠離我!拯救我的主啊,求你快快幫助我!」(21-22 節)。詩人對禱告的對象有全方位的了解,他稱呼神為「耶和華」(Yahweh),這位與子民立約、守約施慈愛的神。詩人抓住神的應許,然後向祂索求。「我的神」(Elohim)表明詩人所信的不單是一位超越其他神祗的神,更是與他有密切關係的神。最後,「我的主」(Adonai),是大有能力的主宰,可以拯救他的神。簡言之,詩人所交託的對象是那位聖約的神,就是他的父,更是偉大有能力又願意拯救他的主。


思想:
  聖經明言:「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約一 1:9)。請安靜在神面前思考,讓聖靈光照我們的內心。讓我們聆聽《神啊!求你鑒察我》這首歌作為我們向神的禱告。
(詩歌可於 Youtube 搜尋「神啊!求你鑒察我」)


👉新編400首_416神啊求祢鑒察我


👉天人短歌 第2首 神哪,求你(粵語)


👉神哪,求祢(敬拜頌歌244首)


👉神啊求你鑒察我 (2020) - Man Li


👆回頂
👉華基「靈修習慣運動」2025.08